14021802-014-624x422  

孩子在正常的發展過程中會學習到如何與人相處、同理他人、表達自己的感受、解決所面對的衝突等,然而,對大部分孩子而言,這些技巧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停的練習,需要爸爸媽媽教導他們該怎麼說、怎麼做,透過這些學習,等到他們進入團體生活後,才能夠不成為霸凌者,也不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幼兒間也有霸凌問題?
孩子年紀才那麼小,也會有霸凌(bully)的問題嗎?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雅芬醫師指出,霸凌指的是在兩個人之間,涉及權利上的不對等,出現強欺弱的情況,而且通常不只出現一次,是重複性的發生,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霸凌行為在學齡前的幼兒之間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然而,要避免霸凌事件的發生,最主要是爸爸媽媽應及早開始進行家庭教育,注意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孩子身心發展,包括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的發展,以及人際關係技巧的學習。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認為,只要有小型社會的產生,就有可能出現霸凌事件;不過,她認為不應過份強調幼兒間的霸凌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們都非常好動,也很自然地會用肢體行為直接將想法表達出來,例如,覺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很有趣,就會躺在沙灘或草坪上滾來滾去玩耍;覺得用手拍朋友的肩膀很有趣,就會一直互相拍來拍去,覺得很好玩。
 
由於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所以在孩子的想法中可能並沒有出現刻意持續傷害某個人的意念,高淑芬醫師說,如果太刻意強調幼兒間的霸凌行為,或是任意為孩子貼上標籤,可能會造成爸媽過度擔心,孩子們原本明明是很開心在玩,但大人一旦自己覺得孩子被欺負了,根本還沒有時間與機會去了解孩子本身的感覺,就認定是霸凌事件,急於介入處理,不見得對孩子會產生正面的幫助。
 
 
認識霸凌
目前對霸凌行為的定義,多沿用Olweus(1986,1991)的定義:
 
◎一個或數個孩子持續對另一個孩子施以某些負向行為。
 
◎負向行為是指一方意圖以具有攻擊性的行為騷擾、傷害或讓另一方不舒服。
 
◎「霸凌」的行為基本上並非偶發行為,通常必須持續一段時間。
 
◎霸凌必須涉及兩者強度的不對等,當兩方身體或心理強度相當時,應該是打架或吵架,不能以霸凌稱之。
常見的霸凌行為:

 

形式
定義
肢體霸凌
意圖使用傷害他人的行為攻擊別人。推擠、咬、抓頭髮、踢、打、丟擲東西等等去傷害另一個人或毀損他的物品。
語言霸凌
運用造成他人心理傷害的語言攻擊別人。威脅、傷害、貶低、污辱、取綽號、嘲笑。
關係霸凌
透過傷害他人同儕關係的方式傷害別人。在團體中排擠他人、故意讓某位同學落單、讓同儕持續討厭某個人。
                              (資料來源:《如何和孩子談校園霸凌?》)
 
 
當孩子是霸凌者
那些孩子容易成為霸凌者?
在家中長期被忽視、情緒受壓抑
根據研究顯示,在學校慣於欺負他人的孩子,其實在家裡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呈現情緒的壓抑,他們往往不敢在家人面前自由地表達情緒,而與家人之間產生一種情感矛盾的關係。
 
 
在家中遭受暴力行為
黃雅芬醫師指出,霸凌者有可能在家中是被欺負的角色,被爸爸媽媽打罵得很嚴重,導致離開家,到了另外一個環境當中,變得喜歡採用相似的方式去掌控他人,為自己的情緒找出口,讓自己得到某種程度的平衡;有些孩子甚至是在家中目睹自己爸爸媽媽的暴力行徑,進而產生模仿行為。
 
 
爸媽教養缺乏一致性、無法習得問題解決的能力
有些爸爸媽媽希望孩子乖巧聽話,要求孩子必須服從權威,經常體罰孩子,不給孩子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不傾聽他們的內心感受,孩子沒有機會從爸媽身上學習到任何問題解決的技巧與能力;此外,在教養方式上缺乏一致性,時而放縱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管,時而又對孩子設立極為嚴格的要求,若沒有達到就會給予嚴厲的懲罰,甚至是利用非常極端的語言羞辱孩子,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力與扭曲的自我形象認知,容易讓孩子之後只要稍微受到刺激與壓力就會想馬上給予反擊,不容許別人反對他,久而久之,攻擊可能成為這些孩子們與人交往的主要行為模式之一。
 
 
衝動型孩子
個性比較衝動的孩子,精力十足,對於很多事情他們都是想要做什麼,馬上就會去做,想要得到什麼,馬上就要得到,對事物較缺乏耐心;當進入團體後,衝動型孩子可能會用相似的行為去獲得關注,也會覺得去逗弄別人很有趣,因而不斷重複。部分個性衝動的孩子,強烈需要權力支配感,使得他們也會想立即取得或維繫他們的支配地位,因而容易出現霸凌行為。
 
如何引導個性較衝動的孩子?
高淑芬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的較為衝動,可以試著陪孩子練習,當他想要說什麼或做什麼的時候,先在心裡數到5再去說、再去做。此外,讓孩子能有更多的時間運動,用正向、健康的方式讓孩子發洩精力。
 
 
霸凌者的心理特性
《如何和孩子談校園霸凌?》指出,霸凌者的心理特性還包括對挫折的容忍度較低害怕被輕視或貶抑對受害者缺乏同理心。社會化歷程中,霸凌者「學習到」攻擊行為的利益,也就是說,周遭的重要他人對於行為的處理,可能不小心地讓霸凌行為持續的發展。例如:當他們生氣時,父母要手足讓步;老師不敢處理霸凌者的行為,讓他們以為他們是對的;這些孩子相信他們的攻擊行為是種「正義」,他們從霸凌行為中得到假性自尊。
 
 
拒絕養出小霸王
爸媽應保持教養上的態度一致、穩定情緒
臺北市私立樟新非營利幼兒園園長黃琬玲表示,爸爸媽媽在教養上應保持一致的態度與穩定的情緒,不要自己情緒好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可以;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又用非常嚴厲的方式來懲罰孩子的無心之過。
 
 
理解孩子身心有一定的發展階段
不應期待還在搖晃步的幼兒,在沒有大人的指導下,就懂得分享的概念。
 
孩子的同理心從2歲半開始漸漸發展,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才剛滿2歲,他們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會用咬人、推人,進而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利用語言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爸爸媽媽不要因此就認定孩子很「壞」,甚至用體罰的方式來懲罰孩子,年紀還小的孩子,可能根本無法了解他只是單純表達出他的情緒與需求,為什麼就要被處罰?
 
 
霸凌者也需要被理解與協助
黃雅芬醫師表示,一般來說,霸凌者通常是比較常會遭受指責的那一方,事實上,不只是被霸凌者需要協助,霸凌者也同樣需要!黃雅芬醫師強調,霸凌者不是無法被改變的,孩子會出現霸凌的行為,一定表示他內在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他才會產生這樣的行為去對待別人,大人甚至可以將此視為孩子求救的一種方式;年紀較小的孩子引導與改變的空間較大,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適時協助孩子學習與做調整,當年紀越大越可能出現更嚴重的霸凌行為。
 
新聞短波 :兒盟:1/4學生曾經歷校園霸凌
兒福聯盟公布「2014年台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兒少霸凌仍普遍存在校園,以「言語嘲笑」比例最高。根據報告顯示,逾1/4的兒少表示,從幼兒園至今曾經有被欺負的經驗。兒福聯盟推估,過去1年至少4萬名以上的兒少深受霸凌傷害。
 
兒福聯盟進一步分析過去1年兒少被欺負、霸凌的類型,以「言語嘲笑」比例最高,占73.1%,其次是「關係排擠」63.5%。兒福聯盟調查也發現,過去1年內曾被霸凌的兒少中,有65.2%表示「很少會」或「絕對不會」告訴老師或家長,尤其年紀愈大愈不想求助。兒福聯盟再次倡導「反霸凌三不三要訣」,也就是「不嘲笑、不批評、不隨之起舞」,防範霸凌在校園蔓延。(資料來源:聯合報)
 
 
我的孩子總是被欺負?
容易成為被霸凌者的特質
低自尊
許多研究顯示,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自尊較低,比起一般沒有涉及校園霸凌行為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知能、個人外型、特質等各方面,都沒有足夠的自信心。此外,有些爸爸媽媽在教養上失衡,過於注重孩子的學業表現或某種單一才藝表現,若孩子達不到爸媽的要求,爸爸媽媽會很明顯地對孩子表現出他們的失望、責備,長時間下來,孩子真正的興趣與長處完全被忽視,很難擁有自我價值感,也不認為自己是值得被他人尊重的。
 
 
身心發展遲緩
高淑芬醫師指出,容易被霸凌的孩子的特質還包括整體發展較慢,包括口語發展遲緩,不太能夠做完整表達,或是動作發展遲緩,尤其其他比較調皮的孩子可能還不了解這些孩子的特質時,會覺得為什麼他走路或講話特別不一樣,容易拿這些不一樣行為來嘲笑,甚至惡作劇。
 
 
衝動型孩子
比較衝動型的孩子,不僅容易成為霸凌他人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成為在團體中遭受排擠的對像,因為衝動型的孩子,想要講什麼就會馬上講出來,在團體中容易影響到他人,容易讓大家覺得他很喜歡插嘴,同齡的小朋友很容易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他之後,漸漸就不會想要再和他一起玩了。
 
 
如何協助孩子免於霸凌?
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性格特質
黃雅芬醫師指出,先天氣質通常是指人最剛開始表現出來的特質,與生理、遺傳關係較為密切;性格特質則是經過環境的影響與教育,包括周遭的人如何與他互動等,最後定型在一個範圍中的特質表現。性格特質也會影響到孩子是否容易涉入霸凌事件中,例如,情緒火爆的孩子或愛哭沒自信的孩子較容易涉入霸凌事件當中,每個孩子先天氣質不同,爸爸媽媽應多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
 
 
建立孩子自信心
鼓勵孩子多做嘗試,並協助與鼓勵孩子發展他真正有興趣的事物,當孩子有進步時,也要給予具體的讚美,常獲得讚美的孩子容易建立起對自己的價值感;此外,一個真正有自信心的孩子,也會充分展現在外在的體態與表現上,不會總是表現出害怕、低頭、駝背,較不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角色扮演的遊戲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多製造機會讓孩子思考與表達,如果他是某個角色,他想要怎麼做?如果他換成另一個角色,他又會怎麼做呢?問問孩子你現在角色表現出的情緒是什麼呢?你覺得爸爸媽媽現在扮演的角色該用什麼情緒呢?
 
藉由角色扮演的遊戲,培養孩子口語表達的溝通能力,以及能夠表達與辨識情緒的能力。此外,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同理心,防止將來孩子成為霸凌者;練習表達堅定勇敢的眼神與態度,防止將來孩子成為被霸凌者。
 
 
讓孩子知道他擁有說「不」的權力
黃雅芬醫師指出,讓孩子能夠有機會了解,他有權利拒絕他人的要求,特別是一些較敏感、焦慮的孩子,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特別教導,他真的比較不敢拒絕他人,就算想要拒絕,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才是最好的;黃琬玲園長表示,爸爸媽媽要教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別人讓自己感覺不舒服時,要能夠直接與對方溝通,練習用堅定的眼神看著對方,平和、直接的說出:「我很不舒服,請你不要這樣。」
 
 
自我保護策略
策略1:冷處理、離開現場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較敏感、反應較強烈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對方喜歡逗弄他,是因為喜歡看到他強烈的反應,有時候自己的反應又會引發對方更強烈的逗弄,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教導孩子面對挑釁時,應冷靜的處理,不要回應,也不要又哭又叫,並儘速離開現場。
 
 
策略2:運用幽默,讓霸凌者沒輒
用幽默化解嘲弄,會讓霸凌者無法達到目的(看到被霸凌者難過、困窘)。例如,有人嘲笑孩子很胖,孩子可以回答:「我知道我過重,我會繼續運動和控制飲食,謝謝你的提醒!」「我本來就是啊!所以你特別告訴我的目的是什麼?」
 
 
策略3:將計就計
《霸凌不要來:十招教孩子遠離霸凌》一書指出,通常在霸凌第一次發生時,正確的反應會將霸凌者的氣勢削弱很多,因此,爸爸媽媽可提前與孩子的練習,對於他們準備好面對他人的語言攻擊會有莫大的助益。例如,問孩子:「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好臭!』該怎麼辦?」,可以回應的方法是:「我知道,所以你最好不要靠近,因為只會更臭。」問兒子:「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好像女生唷!』該怎麼辦?」可以回應的方法是:「謝謝你注意到這件事情。」
 
 
教孩子如何獲得友情
擁有友情,是避免孩子成為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最有效的辦法!懂得避免霸凌陷阱的孩子往往知道如何友善對待他人,而且至少有一個以上的好朋友,並知道如何在團體間進退得宜。要獲得友情,必須從「建立良好的自我感受」開始,如前所述,協助孩子培養表達情緒與想法的能力、對自己的自信心,擁有這些,孩子不會在友情遇到挫折時自責不已,也不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遭受他人的輕視。
 
 
跟孩子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友情」
黃雅芬醫師表示,爸爸媽媽可以藉由繪本或是其他方式,常常跟孩子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友情」,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會懂得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也不會使用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方式,去滿足他自己的需求。此外,也應教導孩子並且與孩子在家中演練,如果朋友做了讓他難過或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時,可以直接表達:「如果你真的是我的好朋友,你不會這樣對待我。」
 
 
為孩子創造發展人際技巧的機會
有許多孩子並沒有手足,因此,在還沒有正式進入到幼兒園之前,爸爸媽媽不妨主動為孩子創造有同儕互動的環境,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製造機會與其他年紀相仿的孩子互動,藉此爸爸媽媽不但可以再進一步觀察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找出最適合的教育方式,更是為孩子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讓孩子能學習到重要的人際技巧,例如,發生爭吵或衝突時,該如何解決。
 
不同年齡對團體的需求
根據齊克‧魯賓的研究,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同儕團體對孩子的生活也越來越重要,事實上,團體的歸屬感,可以讓孩子獲得某種程度的支持與認同。
 
◎12 歲:通常會跟一樣是學步期的孩子產生互動。
 
◎34歲:開始喜歡跟一群同性或異性的孩子玩,喜歡兩兩作伴,雖然也喜歡和同一個人玩,但也會想要一群人作陪。開始關心團體的歸屬感,覺得自己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變得很重要!「我要去上我的幼兒園了!」、「誰誰誰跟誰誰誰跟我都是屬於我的團體!」
 
◎45歲:開始顯露出明顯的偏好,與之前相較,更喜歡跟同性別的孩子們玩在一起。
 
 
學校老師是關鍵
相對於大人而言,學校生活(包括幼兒園)是孩子每一天最主要的生活場域,孩子不像大人,除了心智發展較成熟外,還可以藉著找新工作、轉換團體與生活環境,減低遭遇到的種種壓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在學校遭到霸凌,將對會他產生嚴重的壓力,甚至影響將來的人格發展!研究顯示,許多原本沒有調適問題的孩子,會因為在學校重複被同儕欺負,而變得孤獨與逃避;即使霸凌行為已經消失,卻仍有可能對孩子往後生活產生影響。
 
校園霸凌的經驗往往使孩子沒有安全感、不喜歡上學,而這種感覺,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無助以及憂鬱的徵狀;對學習沒有興趣,並將學校的挫折情緒帶回家,容易與沒有察覺的父母產生衝突,使家庭關係也跟著惡化。
 
黃雅芬醫師與高淑芬醫師一致強調,當家長認為有霸凌事件發生的時候,告知老師其實非常重要,家長如果自行強行介入處理,較容易牽動到兩邊的家庭,有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如果向老師反映,有時候家長會發現其實老師也已經發覺某些孩子的行為,並且也已經在處理中了。
 
最怕的就是沒有人知道,讓霸凌的行為持續發生。愛爾蘭教育部在1993年提出反校園霸凌的國家指引,希望學校老師創造風氣鼓勵孩子揭發與公開討論霸凌事件,警覺霸凌是不可被接受的行為,提供課程協助受到霸凌影響的孩子。
 
霸凌很多時候是兩個人間長時間固定的相處模式,有很多孩子更因為受到威脅,心生恐懼不敢告訴別人,需要靠第三方打破這個循環!想解決霸凌問題,除了要從最基本的親子溝通開始做起之外,老師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因為一位有能力的老師可以改變整個班級的團體動力,班級經營做得很好的老師,會在團體中設立模範,利用正面增強的方式去帶領孩子,即使班上有人際關係技巧較弱的孩子,也不見得一定會發生霸凌事件。
 
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被霸凌,應儘速告訴學校老師,並與老師多作溝通與合作,協助改善整體狀況。
 
 
家長介入處理霸凌事件應謹慎
黃雅芬醫師提醒,爸爸媽媽介入處理孩子的霸凌事件應謹慎,有時候家長看到的或聽到的部分是片段的,尤其得知孩子被欺負時,家長們通常會又氣又急,一心只想趕快為孩子挺身而出,有情緒反應絕對是人之常情,然而,許多家長介入處理霸凌事件後,最後往往演變成「我一定要討回公道!」、「我一定要對方道歉!」這樣一來,讓原本的問題更加惡化。
 
 
爸媽要問對問題
黃琬玲所長指出,爸媽問問題的技巧很重要,有些爸媽過於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中被欺負,每天孩子放學回家,都會問:「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這是一個yes or no的問句,有時候孩子間真的只是玩耍時的打鬧,他可能也會回答:「有!某某某欺負我!」不但造成爸爸媽媽的擔憂,更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換個問法,爸爸媽媽也一樣可以了解孩子今天孩子在園裡的情況,例如,「你今天在幼兒園跟誰一起玩?玩得開心嗎?」如果真有不開心或衝突,也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那要怎麼樣,才會變成好朋友?」
 
 
觀察孩子的主觀感受放第一位!
當爸爸媽媽覺得孩子被霸凌,自己必須先冷靜下來,最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主觀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情緒融入其中;應認真傾聽孩子所表達的一切,展現對孩子的同理心,不但可以撫慰孩子,更會影響到孩子願不願透漏更多細節,讓你進一步幫助他面對處理轉化霸凌的情境。
 
 
非霸凌事件
案例:在公園,看見A小孩好幾次把我的小孩推開,不讓他玩溜滑梯,我試著跟A小孩說明公園中的設施大家都可以玩,但A小孩仍一個人霸占遊樂器材, A小孩的家長在一旁也不願意溝通,該怎麼辦?
 
黃雅芬醫師指出,上述的狀況屬於「突發」的事件,因為並不是長時間的固定狀況,所以不能稱之為霸凌。至於該如何處理?爸爸媽媽可以跟自己孩子的解釋,公園中的溜滑梯並不是專屬A孩子,如果已經試著作一些溝通,對方孩子或家長都不予以理會,溝通效果並不好時,不妨先把孩子帶開,去玩公園中的其他設施,等一下再回來玩溜滑梯。
 
如果自己的孩子感到困惑,覺得既然公共設施是大家都可以玩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讓」別人呢?黃雅芬醫師說,此時可以告訴孩子,因為我們跟對方並不熟悉,而且我們也已經做過爭取與溝通,如果堅持下去,或是跟對方因此展開激烈爭吵,最後即使可以玩到溜滑梯,也不會開心,然而我們可以做的是選擇不要讓自己那麼不開心。
   
黃琬玲園長表示,霸凌行為的產生,的確跟強占、搶奪資源有關係,而據理力爭也代表孩子要從不想輕易退讓的自我意識發展到利他的社會意識,必須不斷練習溝通妥協的調節,對於上述的事件,她也認為與其繼續爭執與堅持,不妨先引導孩子玩公園中的其他設施,等一下再回來玩溜滑梯,這麼做也可以讓孩子了解溝通並非是要對方完全照著自己的意思做,如果別人暫不退讓,也可讓他多玩一下,也許過一會兒,兩個孩子就又開心的玩在一塊兒了。
 
帶領孩子思考,來公園玩的目的就是希望玩得開心,並不需要為了先玩什麼遊具,或者為了某些突發的狀況,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黃雅芬
現職: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學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長庚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專任主治醫師、長庚科技大學諮商中心約聘精神科醫師、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約聘心理治療督導
專長:兒童青少年身心問題診斷與治療、溝通分析式心理治療、親子諮商、精神藥物治療、低口語者文字溝通訓練、心智相關主題之大眾教育。
 
高淑芬
現職: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專長:遺傳及藥物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兒童神經心理學及發展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自閉症之診療及多層面研究
 
黃琬玲
現職:臺北市私立樟新非營利幼兒園園長
學歷:美國密西根州聖母大學教育行政碩士
 
文章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
圖片:健康達人網
arrow
arrow

    Sma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